当前位置:首页 > 办公网 > 媒体河科大

学习强国:“这才是要追的明星”——河南一农学教授在自家阳台上为小麦手工脱粒走红

发布单位:党委宣传部   |   2023年08月12日 23:41   |   人气指数:

王林生在育种基地收麦子

飞舞的小麦芒、汗流浃背的身影……这两日,一位农学教授在自家阳台上搞科研的视频火遍网络,让无数网友感动。甚至有网友称,“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明星”。

视频中的主角,是永利娱高ylg060net农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林生,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。近日,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来到永利娱高ylg060net,探访视频背后这位教授麦田逐梦、育种成粮的故事。

王林生在指导学生做实验

视频感动网友,教授称“部分材料很珍贵,需要手工搓、手工打”

大暑至,流金铄石。正值暑假的永利娱高ylg060net校园里,连风都静悄悄的。

8月3日下午,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见到王林生时,他正在永利娱高ylg060net小麦遗传育种实验室里指导研究生们做实验。

“这个材料湿度有点大了。”在标记着数字的数十份材料旁抬起头,王林生看到记者突然显得有些拘谨,但一说起小麦,这位发染银霜的教授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。

“(视频里)那是在给小麦手工脱粒,那可都是宝贝啊。”王林生介绍,大部分试验材料按照小区(间隔的一块块区域)种植,收割后在基地使用小区脱粒机进行脱粒,然后分装入编有不同标签的袋子;但部分试验材料和育种材料(很珍贵),需要单株或单穗脱粒,以免影响试验结果,收获时大多拔单株或掐单穗,再把相同的单株、单穗扎成一小把,需要手工搓、手工打,但脱粒有杂屑和灰尘,在实验室里进行会污染实验环境,损坏仪器,所以才带回了家。

对于视频火遍网络,王林生说有点意外,“没想到大家对打麦子感兴趣,但这也很正常,差不多每年都有这么个过程。”王林生告诉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,小麦育种过程漫长,往往需要十来年才能完成一个新品种的培育。“每年六月收割完,就会有手工脱粒的这个过程,不过也很快,一星期左右就脱完了。”王林生笑笑说,“家里也都收拾干净啦!”

王林生在试验田

视频是爱人拍摄,爱人同样是遗传育种团队专家

火遍网络的视频是王林生的爱人张雅莉拍摄的,她是永利娱高ylg060net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团队实验师,俩人是高中同学,既是生活中的伴侣,也是工作中的“战友”。

“爱人对我的工作特别支持,换成别人,把家里弄这么乱早就看不下去了。”在王林生眼里,爱人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付出一点不亚于他,回忆起以前的故事,王林生眼含泪光。

2020年夏天,张雅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犯了,在医院住院治疗。当时基地着急收麦子,但因为疫情,四处找不到人,得知情况后,爱人二话不说,出院手续都没来得及办,就跟着王林生来到基地干活儿。

“天气特别热,我们戴着帽子,汗止不住往眼睛里流,我一个男同志都受不住,热得差一点中暑。”王林生回忆,为了加快进度,到了晚上,他们就用手机的手电筒打着光收麦子,有一次连续干了两个通宵。就这样,一个星期的时间,总算把20亩的麦子收完了。

还有一年,张雅莉在收麦子时被麦茬扎破了腿,送到最近的村卫生室后,大夫立即建议到大医院治疗,“当时情况非常紧急,感染严重,幸好送得及时,否则非常危险。”王林生教授说,更让他佩服的是,在村卫生室简单治疗之后,妻子依然坚持坐着凳子在田里掐麦穗。

“她对我的支持无怨无悔,可以说,我在育种中取得的成绩,有一半的功劳都应该归功于她!”王林生感慨道。

王林生团队培育良种获专家推荐

他培育的小麦种子入选骨干品种,农户追着要

说起这些年培育的参试品种,王林生仿佛一位负责的班主任,对班上每位同学都了如指掌。“科大185不错,抗冻性最显著;科大183,穗子大,籽粒大,抗病性好。”说起他的参试品种,王林生时而眉头紧锁,时而开怀大笑,让他露出最多笑容的是尖子生“科大1026”。2021年,由王林生教授团队培育的“科大1026”通过国家审定,作为国审高产、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,还入选了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指导性计划推广骨干品种。

“1026表现好啊,分蘖力强、抗病、抗倒伏还抗干热风,穗子金黄,籽粒也漂亮,琥珀色、玻璃质。”王林生告诉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,2022年,“科大1026”亩产纪录创了新高,在濮阳县实现了亩产1800多斤,“当场过秤,结果一出来,好多种粮大户追着要种子。”

在王林生的“班”上,不止这一个尖子生,目前他主持选育的多个品种正在进行国家、省品种试验。

这背后,正是王林生教授育种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培育。和其他试验不同,小麦育种离不开田间试验。霜降时节,把每一粒试验种子单粒点播,夏收时,一株一株拔下来,再手工脱粒。中间成长的过程也不能落下,隔三差五下田观察,经常一早五点出门,下午两三点还在田里。

张雅莉就常常说王林生:“你脚底是不能生根,要能生根的话你就长到地里了!”

王林生做研究的材料

一到麦田里看到这么多材料,“感觉很奇妙很美好”

王林生对育种研究的热爱,始于一个朴素愿望,“让大家都吃上白面馍”。

他介绍,儿时靠窝头充饥的日子深深烙在记忆深处,“那时小麦产量低,只有新年第一天,才能吃上白面馍。”

粮食短缺的年月,一个梦想在王林生心里扎根,要让“小麦丰收粮满囤”,大学填报志愿时,他第一志愿便填了豫西农专(后合并入永利娱高ylg060net),后来,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师从崔党群教授攻读硕士学位,接着又来到南京农业大学深造,攻读博士学位,师从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陈佩度教授,这便一头扎进了小麦遗传育种领域。

小麦育种在很多人看来辛苦又枯燥,王林生却并不这样认为。

“说是热爱,实际上是不舍。你投入进去了,喜欢上了,实际上也就不认为它难了。相反它是很有意思的,尤其是一到麦田里面,看到这么多的好材料,啥困难,什么累,都烟消云散了,都不觉得了!”王林生说,每每站在地头,看着材料表现出的优良特性,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很多构想,“那种感觉不好形容,但很奇妙,很美好!”

8月底,王林生又要带着他的种子们去参加新一轮的国家试验,虽然是暑假期间,但王林生却没闲着,带研究生实验、给农业经理人讲课送技术,当然还有他最钟爱的育种研究。

种子是农业的芯片,粮食安全是国家重中之重。培育优良品种是每一位育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,端好中国碗,装好中国粮,让中国人吃出美味,吃出健康。

“科研要顶天立地,要把基础理论的科研成果跟实践育种结合起来,最简单地说,我们研发出的新种子能让老百姓们都爱种,都丰收!”王林生说,“我们将选出更多更好的农民更加喜爱的优良品种,为扛好粮食责任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贡献力量!”

作者: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 樊雪婧 牛洁

新闻链接:https://article.xuexi.cn/articles/index.html?art_id=12005327110630795853&t=1691417346077&showmenu=false&study_style_id=feeds_opaque&source=share&share_to=wx_single&item_id=12005327110630795853&ref_read_id=0ae37fc3-192f-4698-85ed-a8b1df2cc6a9_1691719772374


上一条顶端新闻:永利娱高ylg060net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开展“青春献给党,薪火永相传”社会实践活动
下一条河南法制报洛阳新闻:驰援涿州的队伍中,竟然还有我们河科大老师的身影!